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办事大厅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通知 >> 正文

关于征集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楼宇、道路、 水体、山体、广场等命名的通知

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0/18 16:09:25

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

随着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二期建设和校园“合”文化建设不断推进,为更好地宣传学校办学理念,彰显新时代气息,展示学校新风貌,提升学校品牌形象,建设富有内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决定开展楼宇、道路、水体、山体、广场等命名有奖征集活动,具体通知如下:

一、学校介绍

(一)学校简介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是2003年4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内江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市属综合类高职院校。学校始建于1956年,2003年升格为高职院校。学校现有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现代农业学院、信息与电子学院、智慧财经与管理学院、智能建造学院、文化艺术与旅游学院、通识教育与公共服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

近年来,学校以党的建设为引领,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坚持不懈推进“六方合作”,办学成效显著。学校先后成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理事单位,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工继续教育基地和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现代农业技术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国防教育基地以及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省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试点单位、省首批党员技能培训示范基地、省“双高”建设培育学校、省“三全育人”试点高校、省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学校先后获得了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省文明校园、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省大学生思政教育先进集体、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称号。

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现有专业38个,其中国家骨干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5个,“1+X”试点证书考核站点16个。形成了以智能制造、现代农业为重点,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经贸物流、文化艺术协调发展的专业群结构,支撑涵盖四川省“5+1”和内江市“5+5+5”现代产业体系。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和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图一 学校总体平面图


(二)学校文化

校训:厚德、精业、行健、致远

办学理念:以德立人、以职立教、以特立校

办学精神:自强博爱、严谨勤勉、合作共进

人才培养模式:双核并重、贯通结合

发展目标:建设“省内一流 国内知名”优质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合”文化。其内涵:追求目标契合、发展融合、方法结合、力量聚合、治理闭合、状态和合的校园文化环境和以奋斗者为本、以贡献者为荣、以奉献者为范的和合理想状态。

二、命名对象

(一)命名道路

1.编号1大道:从综合公寓直通1号实训基地,途径理实一体化实训楼和教学楼。

2.编号2道路(步行道):作为学校主干道之一,从南门进入学校直通产教融合综合楼,途径中心环岛。

3.编号3大道:沿图书馆东侧到达二实训楼。

4.编号4大道:食堂西侧沿运动场纵道。

5.编号5大道:从教学楼到北大门。

6.编号6大道:从图书馆到学校东大门。

7.编号7道路:理实一体化实训楼到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图二 道路命名示意图


(二)命名楼宇

1.综合公寓:用于旅游和酒店专业实训、对外培训以及专家、外宾公寓等。

2.理实一体化实训楼:包括理实一体化教室、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室、教师发展中心和文化艺术与旅游学院、智慧财经与管理学院、通识教育与公共服务学院、信息与电子学院教学办公用房,是学校的重要教学实训场所。

3.教学楼:涵盖普通教室、会议室。

4.1号实训基地:智能建造学院学生工种实训场所。

5.一实训楼: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办公及学生实训教室。

6.二实训楼: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及学生实训教室。

7.四实训楼:现代农业学院、智能建造学院办公及学生实训教室。

8.产教融合综合楼:包括师生服务大厅、学术报告厅、国际服务用房、档案库房以及办公与会议用房等,是学校行政办公与公共服务的主要场所。

9.现代教育中心:信息化教学实训和计算机房。

10.图书馆:阅读学习。

11.餐饮、生活服务中心:师生就餐、生活区域。

12.学员住宿楼-1:女生宿舍。

13.学员住宿楼-2:男生宿舍。

14.3栋女生宿舍。

15.4栋女生宿舍。

16.5栋男生宿舍。

17.6栋男生宿舍

18.浴室。

19.学生活动中心:包括室内综合体育馆、活动室、会议及办公用房、心理咨询室等,为学生提供室内运动、演出场地和全校性典礼场所。

20.艺术馆(产教融合展示中心):包括固定展厅、校史展览、临时展厅,是学校的重要的形象和文化展示场所。

21.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主要功能为实训办公,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固定的平台。


图三 楼宇命名示意图


(三)水体、山体、广场命名

1.编号1水体:理实一体化实训楼南侧,有水上步道和凉亭,水面种植荷花。

2.编号2山体:包含绿植和环山步道、凉亭、读书角。

3.编号3山体:包含绿植和环山步道、凉亭、读书角。

4.编号4广场:产教融合综合楼外广场,包含喷泉湖面和雕塑。

5.编号5广场: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外广场,包含展示立面等设计。


图四 水体、山体、广场命名示意图


三、命名原则

(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统一。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校园“合”文化的既有成果,也要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明特征和学校办学的最新成果。

(二)功能性与文化性并重。既要体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共同特点,也要立足学校区位、定位、地位等自身办学实际,注重学科特点与人文追求,把外在表征与内在寓意结合,充分体现功能性与文化性的协调性、相关性。

(三)传播性与规范性相兼顾命名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名誉权,内蕴丰厚、言简意赅,便于识别和传播。

四、命名思路

(一)楼宇命名思路。楼宇名称由专名和通名两个部分组成,专名为各个楼宇的专门名称,通名有“楼、堂、馆、苑、园、场、中心、公寓”等。

1.教学、实训、行政楼宇,可在校训精神中提炼出以“厚德”“精业”“行健”“致远”为专名,以“楼”为通名命名。农业教学单位所在区域以“中国农业之父——神农氏”;建造教学单位以“中国建筑鼻祖——鲁班”;财管专业教学单位所在区域以“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范蠡”等作为专用名,以“楼”为通名命名。

2.保障服务楼宇,按功能或区域主要功能的组合命名,如“某某艺术馆”“某某学生活动中心”等。

3.餐饮后勤服务楼宇以具备良好寓意、含植物名称的词语为专名,以“苑”为通名进行命名。

4.住宿楼宇,以“梅”“兰”“竹”“菊”等寓意高洁的植物名为专名,如“某园”。

5.兼具多项功能的楼宇,以主要功能命名。

(二)道路命名思路

道路命名时,应以主干路、中心广场、标志性建筑、重要交叉路口等作为道路起始点,由专名和通名两个部分组成,专名为各条道路的专门名称,通名有“道、路”等。

(三)水体、山体、广场命名思路

校区内或周边的山体、水体、广场等命名要够体现学校历史沿革、文化内涵、办学特色或校园文化。

1.山体,可以该区域的主要功能或优势植物名称等命名,如“某某山”。

2.水体、广场可以其主要功能或周边的主要建筑名称等命名,如“某某广场”“某某湖”。

五、征集要求

(一)名称应采用汉字,每个名称一般用2-5个汉字,文字无歧义。

(二)按照学校平面示意图所示及新校区效果图,下载《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楼宇、道路、水体、山体、广场名称征集报名表》,根据文档要求填写内容投稿。

(三)来稿请注明作者真实姓名、联系地址、联系电话。

六、征集时间

2022年10月18日至2022年11月6日(以收到作品时间为准)。

七、投稿方式及要求

(一)按照学校道路命名示意图、楼宇命名示意图水体、山体、广场命名示意图,下载《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楼宇、道路、水体、山体、广场名称征集报名表》,根据文档要求填写内容,以电子邮件形式投稿,电子邮件请注明“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楼宇、道路、水体、山体、广场名称征集”字样。发送至:547205935@qq.com 联系人:粟珏琪。

(二)来稿请自行备份,恕不退稿,经评审未能获奖的作品,作者可自行处理其作品。

(三)命名名称投稿须以word文档形式上交,内容包括作品主题及创作思路与寓意说明(详见《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楼宇、道路、水体、山体、广场名称征集报名表》)。

八、评选与奖励

(一)评选办法征集活动结束后,学校将成立评审小组。从应征作品中选取符合要求且能够体现学校特色的作品给予相应奖励,并对其进行最终完善后确定为学校相应楼宇、道路、水体、山体、广场等最终名称。

(二)获奖作者依据名称采用率排名依次确定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如采用名称出现在多个报名表中,则以学校最先收到的报名表作者作为采用者,并联系作者本人发送物质奖励和证书。

九、其他

(一)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对本次活动具有最终解释权。

(三)征集的名称一经采用,将作为学校楼宇、道路、水体、山体、广场等名称使用,所有权、使用权和修改权归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所有。

(三)应征方案必须符合国家法律,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和名誉权,否则责任自负。

附件: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楼宇、道路、水体、山体、广场名称征集报名表

党委宣传部

2022年10月18日


   电话:0832-2262348(院办)2265927(招生)2101395(成教)更多>>
   地址:内江市东兴区汉安大道东四段199号   川公网安备 51101102000074号
   蜀ICP备05006284号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Copyright©2016-2023版权所有

  浏览次数: